要把韓文翻譯成中文,挑戰可不只是查字典那麼簡單,韓國有不少專屬於自己文化的詞彙,一句話裡藏著滿滿社會背景和情感,如果硬翻,味道全跑光,聽起來還可能一頭霧水,翻譯時要把這些文化詞彙順利轉換成中文,才能讓讀者聽懂又不出戲。
先聊聊「情」,在韓文裡,「情(정)」是種很微妙的情感,比友情深,比愛情淡,像家人、老朋友之間那種默默付出的感覺,中文裡沒有一個詞能百分之百對應,要翻得自然,只能根據上下文變化,比如「深厚感情」或「人情味」,少了這種細節,角色互動就會變得很乾澀。
再來是「年功序列」,韓國社會對年齡和資歷非常敏感,說話方式、稱呼都要看年紀排列順序,這種觀念在中文世界比較弱,有時一個敬語、一個小動作都藏著尊卑意識,翻譯遇到這種場面,單純直譯不夠,得靠細膩的語氣和表達方式,讓讀者自然感受到那股潛規則,而不是硬塞一堆「尊敬的」之類的詞。
還有「打包文化」,在韓國,聚餐打包是常見的日常動作,帶走剩菜不只是節儉,更是一種貼心的表現,但中文讀者看到「飯局打包」可能聯想到節省,不一定能馬上理解背後情感,翻譯這種場景時,細節描述就很重要,要讓行為看起來是自然而然的體貼,而不是尷尬收場。
另一個頭痛的詞是「情緒表現方式」,韓國人在情緒起伏上比中文世界要外放許多,像是突然激動拍桌、情緒性用語在劇情裡很常見,翻譯時如果太收斂,角色個性會變得不立體;但如果直譯,又可能讓中文讀者覺得太誇張,這種時候,適度調整語氣強度,讓人物情感合理又不出戲,才是真功夫。
最後是「傳統儀式感」,無論是節慶、祭祀、還是結婚儀式,韓國的細節繁複到驚人,儀式上的每個動作、每句話都背後有意義,中文文化雖然也重視儀式,但細節不同,直接翻譯可能讓人一頭霧水,高明的翻譯會簡化部分流程,或加一點自然的說明,讓讀者能快速理解,而不是被一堆陌生習俗卡住。
韓文翻譯看似只是轉換文字,但每個小詞彙背後都是一個完整的文化系統,想翻得既傳神又自然,翻譯者得像演員一樣,進入角色心境,同時也要像導演一樣,掌握整體節奏,翻譯,不只是換句話說而已,而是把一個世界用另一種語言重新演活,這,才是讓人看得入迷的關鍵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translations-kr.com/houguan-korean-detailed.aspx?id=3078
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
一句話翻出文化差異!韓文翻譯時最難處理的5個文化詞彙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