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

英文法律合約要有法律效力?談談翻譯版與原文版的法律地位與實務應用

 很多企業在處理跨國業務時,都會接觸到英文法律合約,一開始可能只是拿來參考,但等到真正進入談判或簽約階段,才發現光是理解合約內容就不容易,更別說確認哪一版才具法律效力,尤其在雙語並陳的合約中,「英文為準」還是「翻譯僅供參考」的條款,往往讓使用者一頭霧水。

66661798_l法律20250709
實務上,英文法律合約常被當作國際交易的主要書寫語言,即使簽約雙方不是英語母語者,也多以英文進行文件往來,這樣的安排在國際仲裁與法院審理上具備普遍性與可預測性,因此英文版通常才是「具法律效力的原文」,若企業自行翻譯成中文版本,多半僅作內部理解用途,並不具法律拘束力。



不過,也有例外情況,例如當合約雙方約定「中英文版本具有同等效力」,或明確指定以中文為準,這時中文翻譯就不只是參考,而是正式條文之一,問題是,只要翻譯出現歧義或錯誤,就可能在法律攻防時造成解釋爭議。



一份合約條文中,只要一句 like “shall be deemed as terminated upon notice” 被誤譯為「在通知後視為可能終止」,而非「在通知後即視為終止」,都可能導致履約時出現分歧,這正是為何企業在處理英文法律合約時,會選擇具備法律背景的專業譯者,並在必要時交由律師審校。



更高階的做法,是根據合約使用目的區分翻譯策略:若合約是提供內部團隊、業務或財務人員參考,可用簡明的功能性翻譯;若要送交法院、仲裁機構或主管機關,則建議做「翻譯附註」,在翻譯外加註原文關鍵語句與解釋依據,避免未來爭議。



總結來說,英文法律合約雖是國際商務的標配語言,但翻譯版本該如何使用、是否具法律效力,必須根據合約條款與實際應用場景判斷,與其追求「翻得漂亮」,更重要的是翻得準確、合理,並與律師、譯者之間保持充分溝通,才能確保這份合約在必要時,真的站得住腳。

文章來源: https://www.legal-translationservices.com/translation-law-information-Detailed.aspx?id=3091

AI 翻譯搞不懂「扭力設定」?手冊翻譯還是得靠人腦經驗

 在自動翻譯工具日新月異的今天,「AI 是不是已經可以取代專業翻譯了?」成了許多企業的疑問,但當我們深入看一份工業設備說明書或精密儀器操作手冊時,很快就會發現一件事—手冊翻譯仍是一門高度專業、無法完全仰賴 AI 的工作,尤其當內容牽涉「扭力設定」「跳線配置」「容錯率」這類技術術語時,機器的誤譯往往不是可愛的小錯,而是會導致現場誤操作、產品故障,甚至影響安全的大問題。

50267078_l機械20250730
AI 翻譯的核心優勢在於速度與初步理解,它可以在數秒內處理大量文字,幫助讀者快速掌握文章大意,但在需要精確用詞與一致性管理的手冊翻譯領域,AI 還遠遠無法勝任,例如「torque setting」看似簡單,但在汽車、機械、電子等不同產業裡,其實代表不同範圍的設定值與操作重點,如果機器只依字面翻成「轉矩設定」,看似正確,實則可能誤導現場人員。

再者,AI 難以理解圖文並陳的排版邏輯,手冊中常見的安全警語、圖示說明、流程步驟、表格與標示符號都需要人工翻譯團隊精細處理,很多時候,一個流程順序的錯置、一句警語的翻錯,都可能造成極大的損失,而 AI 的「看不懂也硬翻」習慣,無法預警這類問題,反而可能讓企業在後期投入更多人力去校正與重工。

反觀具經驗的手冊翻譯團隊,除了擁有語言能力,更懂得處理產業術語、產品邏輯與最終使用者的閱讀習慣,他們會建立專屬詞彙表,確保每個名詞用語在不同章節中保持一致,同時配合設計編排,調整段落與圖表的呈現方式,讓整本手冊不僅翻得準,也讀得順、用得安全。

此外,手冊翻譯經常涉及跨部門、跨國協作,從原廠技術文件到本地操作指引,若缺乏翻譯過程中的版本管理與文件溝通機制,也容易造成譯文混亂,甚至產生不同版本下無法追蹤的責任歸屬,專業翻譯公司在這方面能提供一致性維護、格式整合與專案管理,確保文件品質穩定。

當然,這並不是說 AI 沒有用武之地,它可以協助翻譯團隊加快初步翻譯速度,或用於建立術語資料庫,成為輔助工具之一,但從整體品質與風險控管的角度來看,最終仍需專業人員的語感與產業知識來「校準」翻譯結果,才能讓手冊真正具備可操作性。

所以別輕忽手冊的價值,也別過度相信自動化的魔法,一本好的手冊,就像企業產品的說話方式,讓使用者信賴、讓現場安全、讓維修簡單,而這樣的效果,不是靠 AI 幾秒鐘的翻譯就能達成的,而是來自經驗豐富、深諳技術與語言的手冊翻譯專業團隊,才能確保萬無一失。


文章來源: https://www.machinery-translationservices.com/information-detail-translation-mechanical.aspx?id=3094

醫療出國看病前,你知道病歷醫療翻譯的重要性嗎?

 越來越多人選擇跨國尋求醫療服務,無論是為了罕見疾病找專科,或是接受先進治療、第二意見諮詢,出國就醫逐漸成為可行選項,但在踏上飛機前,有件事常被忽略,卻極度關鍵:病歷的醫療翻譯品質,可能直接影響醫師判斷與診斷結果,甚至牽動整個治療策略。



醫療文件不像一般資料翻譯那麼單純,它裡面不只有病名和藥品名稱,還牽涉到檢驗數值、影像報告、手術記錄、過敏史與用藥反應,每一項都必須精準無誤,沒有模糊空間,只要一個詞翻錯、一個數字搞混,就可能導致國外醫師對病況的理解產生誤差,這不是語言錯誤,而是醫療風險。



以最常見的英文翻譯為例,「高血壓」可以翻成 hypertension,但如果翻成 high blood pressure 而沒有進一步說明病程與用藥紀錄,對部分醫師來說會缺乏參考價值,又或者像「洗腎」這樣的詞,在中文裡大家都懂,但在醫學英文裡必須區分 hemodialysis(血液透析)與 peritoneal dialysis(腹膜透析),若搞錯方向,後果不只是治療無效,甚至會危及病人生命。



61820346_l醫學20250618
也有人會說「我請家人幫忙翻就好了」,確實有些人語言很好,但醫療翻譯不只是把詞語翻過去而已,它還需要理解醫學語境與專業縮寫,例如 CBC、CT、MRI 這類名詞,翻得太直白反而會讓國外醫師困惑,因為不同國家的醫療系統和術語習慣不完全一致,唯有熟悉醫學文件邏輯的翻譯者,才能在尊重原意的前提下,讓資訊真正能被接收與判讀。



還有一個常被忽視的部分,是文化語境與醫療制度差異,像是台灣病歷中常見的「健保自費項目」、「住院病歷摘要」、「長照評估報告」等內容,在歐美醫療系統中不一定有直接對應項目,這時候翻譯者就得做的不只是詞語對照,而是內容轉化與背景補充,醫師不是語言專家,給他們的是能看懂、能信任的資料,才能真正建立跨國醫療溝通的橋梁。



再進一步來說,高品質的醫療翻譯不只是為了就診當下,更影響到後續病歷延伸使用,比如申請保險理賠、轉診其他國際醫院、甚至是返國後的繼續治療,如果翻譯品質不夠精確,未來資料使用時會出現落差,還得重翻一次,時間與成本都會上升。



說白了,出國就醫不只是訂機票和找醫院那麼簡單,把自己過去的健康記錄翻譯成國外醫師看得懂的語言,是讓治療準確展開的起點,你可以有再好的醫療資源、再高的醫療預算,但如果沒有一份專業的病歷翻譯,等於是讓醫師在黑暗中做判斷,如果你正在考慮出國看病,別讓翻譯成為弱點,找對有醫療背景、語言能力兼具的專業醫療翻譯團隊,比什麼都更值得。


文章來源: https://www.medical-translationservices.com/medical-translation-information-newsinfo.aspx?id=3087

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

看得懂不一定翻得對!泰文翻譯中文的語序與語氣陷阱

 很多人學泰文一段時間後,信心滿滿接下泰文翻譯中文的小案子,結果交稿之後卻收到回覆:「雖然句子沒錯,但聽起來哪裡怪怪的,」這種情況不只令人挫折,也反映出一個常見誤區──懂得意思,不等於翻得自然。



泰文和中文在語序上雖然看起來類似,實際使用起來卻充滿細節陷阱,最常見的一個問題,就是形容詞或副詞位置不同,泰文喜歡把描述性的詞語直接擺在名詞後面,例如「รถใหม่」是「車子新的」,翻成中文就是「新車」,這個大家都知道,但如果遇到更複雜的句子,例如「คนที่พูดเก่งมากเมื่อวาน」直接翻成「人 說話 厲害 昨天」就會整個亂掉,中文會需要先把時間、動作和特性重新排序,才會通順,不熟悉中文語感的話,就會讓句子變成泰式中文,讀起來彆扭。



再說語氣,這是翻譯時最容易忽略卻最關鍵的一塊,泰文習慣使用助詞來修飾語氣,比如句尾加個 “ครับ” 或 “ค่ะ” 表示禮貌,加上 “นะ” 則是加強語氣的柔和度,翻成中文卻沒有對應的「翻譯公式」,有時候為了保留那份語氣,就需要重新組織整句話,用中文語境下自然的表達方式取代字面翻譯。



例如泰文說「ลองไปกินร้านนี้ดูสิ น่าจะชอบนะ」,直譯是「試試去吃這家店吧,應該會喜歡喔」,但這樣聽起來像機器人講話,更自然的中文會是:「你可以去這家店吃看看,我覺得你應該會喜歡,」差異就在於翻譯者是否意識到原句中「鼓勵」與「溫柔建議」的語氣,而非只看到字面意思。



52615789_l泰文20250529
還有一種陷阱是中文常見的「省略習慣」在泰文裡行不通,中文說「那個人說昨天已經寄出」,可以不用特別說「信」或「包裹」;但泰文若沒有把賓語講清楚,有時會讓整句話缺乏邏輯,當中譯泰時就得補出這些內容,不能硬照中文寫法翻,否則會讓泰國讀者一頭霧水。



反過來,泰文句子喜歡加強語氣的詞,如 “มาก” (非常)、“เลย” (根本)、“ก็” (也) 等等,這些詞若不理解語境可能會錯譯,像「เขาไม่ชอบเลย」如果直接翻成「他一點也不喜歡」,乍看沒問題,但其實說話者可能是在表達強烈不滿,中文可能要改譯成「他根本就不喜歡」來傳達語感強度。



語序問題、語氣轉換、文化語感,這些都不是單靠字典能解決的,真正的泰翻中翻譯,重點是要讓句子在中文語境下聽得順,情緒到位,又不脫離原意,這需要長期閱讀中泰兩語的自然用法,累積語感,而不是靠單一語言能力解決。



看得懂泰文,是入門;翻得自然,是本事,泰文翻譯中文真正的挑戰,其實是在兩種語言思維邏輯之間來回轉換,還得顧及說話者的立場與目的,語言是一種溝通工具,但翻譯,是讓兩種不同世界的人「聽懂」彼此的藝術。

文章來源: https://www.translation-thai.com/houguan-Thailand-information-info.aspx?id=4052

越文翻譯的細節揭秘,翻譯師如何捕捉越南語的微妙含義?

 越南語是一門充滿韻律感與文化色彩的語言,擁有六個聲調,每一個聲調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詞義,對翻譯師而言,這並非僅僅是語言技能的考驗,更是一場細膩的文化理解之旅,要將越南語的微妙含義精確地轉換到目標語言中,越文翻譯師需要具備超越單純語言層面的敏感度。



首先,越南語的多義詞是一個挑戰,舉例來說,「bàn」這個詞既可以表示「桌子」,也可以表示「討論」或「處理」,其意思完全依賴上下文環境,如果翻譯師未能細緻地分析上下文,可能會誤解甚至錯譯,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,翻譯師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邏輯結構和語境,確保選擇最貼合的詞義。



文化背景是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,越南語中常見的表達方式往往隱含著特殊的文化意涵,例如,「ăn cơm」直接翻譯是「吃飯」,但它也可以引申為家庭聚餐的概念,這樣的細節,如果沒有文化敏感性,很容易在翻譯中被忽略,翻譯師需要具備對越南文化的深厚理解,才能捕捉這些隱藏的含義,並在譯文中以合適的方式呈現。



語言的韻律和語感在越南語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,越南語的句子結構和詞序有其特定的節奏感,直接翻譯成其他語言時,可能會導致語意不順或者情感削弱,例如,越南語中有許多富有韻味的諺語和成語,像「Có công mài sắt, có ngày nên kim」(只要努力磨鐵棒,終能磨成針),這類句子如果只是按字面翻譯,將難以傳遞其深層意義,翻譯師需要運用創意,在保持原意的同時,找到適合目標語言的對應表達。

26408363_l越文20241129
越南語對禮貌的重視也是翻譯中的一大關鍵點,越南語中有許多反映輩分、關係和語境的詞彙,例如「anh」、「chị」、「em」等,這些詞既可以指代年齡,也可以反映對話者的親疏程度,在翻譯時,這些細節需要根據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進行調整,避免譯文讀者感到生硬或不自然。



還有越南語中的情感用詞也值得注意,越南人習慣用詞彙來表達情感的微妙變化,甚至同一個詞因使用情境不同,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,例如,「thương」既可以表示「愛」,也可以表達「同情」或「憐憫」,翻譯師必須敏銳地感知語境,並根據說話者的意圖和情緒,選擇最適合的翻譯方式。



技術層面之外,翻譯師的個人素養也起著重要作用,一名出色的越文翻譯師,不僅需要精通語言,更需不斷學習和積累對越南文化的認知,與越南語母語者的深入交流,閱讀越南文學作品,甚至親身體驗當地生活,都是提高翻譯能力的有效途徑。



越文翻譯是一門藝術,它要求翻譯師在語言和文化之間精準地架設橋樑,在這個過程中,捕捉越南語的微妙含義,不僅需要專業的技能,還需要對文化和語言的深刻熱愛,這樣的努力不僅能讓譯文更貼近原意,也能讓跨文化交流更加豐富和深刻。

文章來源: https://www.translation-vietnamese.com/Vietnam-houguan-translation-informations-detl.aspx?id=4027

一碗牛肉麵如何賣進紐約?台灣品牌背後的翻譯公司文化任務

 要讓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從台北巷口端上紐約餐桌,靠的可不只是食材與廚藝,更需要文化的橋梁,而這座橋,往往就是翻譯公司,很多人以為翻譯只是把中文字換成英文,但如果沒有把「台灣」的味道、故事和情感翻進去,外國人看到的就只是一碗麵,而不是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美食。

34505014_l后冠20250606-20250910
想像一下,菜單上寫著「Beef Noodle Soup」,簡單明瞭,但卻沒有任何情境,如果翻得再用心一些,說成「Taiwanese Braised Beef Noodle Soup」,讀者馬上就能捕捉到「台灣」這個關鍵字,甚至產生「啊,這是來自亞洲某個有特色地方的料理」的好奇心,這就是翻譯公司所扮演的角色:不只是翻譯,而是把文化亮點放進字裡行間,讓世界看見。

台灣品牌要走向國際,語言是最容易被忽略卻最重要的元素,很多創業者可能會想:「反正用 Google 翻譯一下就好,」但實際上,一句文案的差別,可能就決定消費者會不會被吸引,舉例來說,台灣茶的行銷,若只是寫成「Tea from Taiwan」,或許正確,但缺少感性;如果翻成「Taiwanese Artisan Oolong, hand-picked from misty mountain slopes」,那感覺馬上不同了,消費者彷彿看見茶園、聞到香氣,甚至開始期待品嚐的瞬間,這種文字的魔力,正是專業翻譯公司帶來的價值。

除了飲食,台灣的文化創意產品也是如此,無論是手工藝品、設計品牌,甚至表演藝術,要跨越語言障礙就必須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,翻譯公司在處理這類內容時,不只是「懂字」,更要「懂文化」,例如,把「春聯」直譯成「Spring Festival Couplets」固然正確,但如果沒有補充背景,外國人根本無法理解為什麼紅色紙條要貼在門口,好的翻譯會加入適度的解釋,讓讀者不僅知道它是什麼,還能感受到其中的年節氛圍。

再看看品牌故事的部分,台灣品牌在國際市場常常想凸顯「在地」與「匠心」,但如果翻譯不對味,這些努力就白費了,比如說「堅持傳統工法」翻成英文時,若只是寫成「stick to traditional methods」,聽起來平淡無奇,但如果改成「crafted with time-honored techniques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」,就能傳遞出溫度與深度,這種細膩的修飾,就是翻譯公司經驗的體現。

而在國際展覽或招商會議上,翻譯的角色更顯重要,當一個台灣企業要向外國投資人介紹自己的產品或理念時,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的工具,更是專業與形象的展現,用詞是否專業、語氣是否得體、內容是否能打動對方,這些都直接影響台灣品牌能否順利走出去。

很多人會以為翻譯公司只是幕後的支援,但事實上,他們常常就是品牌成功的隱形推手,沒有他們的努力,台灣的故事就可能卡在語言的門檻前,無法真正被國際市場理解,換句話說,翻譯公司承擔的不只是語言工作,更是一種文化任務。

下次當你在海外看到台灣牛肉麵開了分店、台灣茶被高級超市上架、或是台灣文創產品進入國際設計展時,不妨想一想,這背後一定有一群默默耕耘的專業團隊,他們把在地故事翻譯成世界能懂的語言,讓「台灣」兩個字在全球被看見、被理解、被喜愛,這,就是翻譯公司的價值,若要我給出真心的建議,那就是:選擇一間了解文化、懂得詮釋在地特色的翻譯公司,才能讓台灣品牌真正走進世界舞台。


文章來源: https://www.houguan-translation-services.com/translation/newsinfo-943.aspx

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

翻譯公司的推薦:結合在地藝術與全球視野的專業團隊

 在資訊全球化的今天,語言早已不是單純的溝通工具,而是一種文化的載體,當品牌或活動希望走向國際,翻譯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環,問題是,市面上翻譯公司那麼多,要怎麼挑選合適的合作夥伴?如果要我給出真心的推薦,那就得從「懂語言」之外,更要能「懂文化」開始談起。

30730246_l后冠20250428-20250903
舉個例子,一場以台灣在地藝術為核心的展覽,翻譯不只是把中文轉成英文,而是要讓外國觀眾感受到其中的文化背景與情感,如果只是逐字直譯,觀眾讀完可能還是霧裡看花,甚至誤解原意,這時候,專業翻譯公司就能發揮價值:他們會先理解策展理念,釐清作品想傳達的意圖,再將其轉化成能夠引起外國觀眾共鳴的語言,這不是單純的「換句話說」,而更像是一種再創作。

除了藝術領域,許多品牌也會在跨境行銷時遇到類似的挑戰,例如,一個設計品牌要拓展到歐洲市場,中文廣告文案裡的巧思若沒有被翻出來,就會失去打動人心的效果,這時候,具備文化敏感度的翻譯公司能幫忙把文字調整到符合當地閱讀習慣,同時保留品牌獨特的語氣,這樣的翻譯結果,讀者才會覺得自然,而不是機械化的直譯。

說到挑選合作對象,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「價格」,但實際上更該關注的是翻譯公司能不能滿足專案需求,比方說,他們是否有相關領域的經驗?有沒有處理過藝術展覽、品牌行銷或文化活動的專案?這些經驗能顯示團隊是否真的了解「文字背後的情境」,此外,一家專業公司通常會有編輯和審稿機制,確保成品不只是「看得懂」,而是「讀起來舒服、完全符合語境」。

好的翻譯公司往往不只是單向輸出,而是能與客戶討論、調整,甚至提供文化顧問般的建議,舉例來說,如果某些字眼在目標市場有敏感涵義,他們會主動提醒,避免品牌不小心踩雷,這種細心,往往是長期合作關係能否建立的關鍵。

當然每家公司需求不同,有的需要處理法律或醫療文件,那就要找專精該領域的團隊;有的則著重於文化與創意產業,那就需要有藝術展覽或品牌推廣經驗的公司,換句話說,沒有「最好的翻譯公司」,只有「最適合的翻譯公司」,因此在尋找時,先釐清自身需求,再去篩選合適的團隊,才能事半功倍。

翻譯並不是附屬品,而是推動文化、品牌甚至國際交流的重要環節,當你看到一份能讓外國觀眾讀懂、甚至感動的翻譯時,背後其實凝聚了專業與細心,如果有人問我該怎麼挑選,或是有沒有翻譯公司可以推薦,我的答案是:選擇那些同時懂語言、懂文化、懂市場的團隊,因為只有這樣的翻譯公司,才能真正讓在地故事被世界聽見。



文章來源: https://www.houguan-translation-services.com/translation/newsinfo-942.asp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