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台灣有不少獨立遊戲團隊在創作時融入了強烈的在地文化,像是廟會陣頭、宮廟彩繪,再混搭嘻哈節奏與潮流語感,打造出充滿「台味」又年輕化的視覺風格,這類作品在國內廣受好評,但真要打進歐美市場,卻是一門考驗翻譯功力的難題,畢竟,這不只是把文字換成英文,而是要讓歐美玩家看得懂、感受到那股文化衝擊又不會出戲,這時遊戲翻譯社就成了關鍵角色。
想像一個主角要「炸神轎」、「請王船」,這些動作在台灣可能人人秒懂,但歐美玩家未必能秒接招,如果直翻成
“blow up the god’s palanquin” 或 “invite the King’s
boat”,可能讓人滿頭問號,專業遊戲翻譯社在處理這類文化密度高的內容時,會優先考量情境邏輯,再決定是保留原詞加說明,還是轉譯成歐美文化中可對應的情境,舉例來說,「尬舞」可能會轉化為
“dance-off” 或 “street battle”,既保留動感,又符合玩家期待。
更細緻的挑戰,來自語氣與風格,台灣遊戲中的角色說話常混雜台語口氣、嘻哈用語,還可能出現道地俚語,遊戲翻譯社必須找到對應的歐美語感,例如把「你是在哈囉」換成 “are you for real?”,或用 “yo” 開場維持嘻哈感,這些都考驗譯者對流行文化與語境的掌握。
除了語言本身,遊戲翻譯社也可能會提出建議給遊戲開發團隊,例如,微調畫面文字、系統提示、教學步驟等,確保整體節奏順暢,畢竟翻譯不只是語言轉換,更是體驗設計的一環,特別是在歐美市場,玩家對故事與設定細節的要求不低,翻得太過「外來感」,會讓整個世界觀崩解。
對於想走向國際的在地遊戲來說,選擇熟悉文化轉譯與玩家語言的遊戲翻譯社,是讓創意真正走出國際的關鍵一步,畢竟,這些融合台灣元素的遊戲不該只感動在地玩家,而應該有機會讓全世界的玩家都說一句:「這遊戲,超有意思。」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game-translation.com/detailed-houguan-game-translation.aspx?id=3094
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
遊戲翻譯社如何把「嘻哈+廟會」翻進歐美市場?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